第(1/3)页 没过多久,殿试相较于往昔提前举行。 皇帝在大殿内亲策于庭,所提及的无外乎都是军政、吏治相关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会细究。 因此一场殿试下来,众人排名并未有太多变化。 而与后面几位贡士相比,回答显得有些平庸的杨文远,则是依旧站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二甲第一。 前面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按照惯例,他们会被立即授职,入翰林院。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至于,其他的二甲、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进翰林院,还要再经过一轮考试,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 若是点翰林再不过,那就只能告别朝堂中心汴京,寻求外放了。 盛紘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外漂泊个几十年,然后官员考核评优,再是朝中有人,得以重新升官,亦或是补官升入汴京,得个了京官头衔,但也只是朝堂里的小虾米。 而更多的,则是直接泯然众人,权力不过州县,一辈子待在基层。 反观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则截然不同。 与外放的进士们比起来,他们更像是天潢贵胄。 平日里给他们授课的是户部和礼部侍郎。 也无需操心吏治考评,只需在翰林院潜心研习经史,编修史书即可,同时还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负责起草诏书,偶尔还为皇帝讲解经籍(当然,这一般是为皇家子弟服务,不过现在显然是用不上了),被视为皇帝近臣。 三年过后,亦或是提前恩科,值此新老庶吉士们交替之际,会再度进行考核,也称为“散馆”。 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留馆,留在翰林院,成为修撰、编修等翰林官; 其次的庶吉士被派往六部任职,任主事、御史; 剩下的则会被派往地方,担任知府等要职。 无论如何,庶吉士们都能迅速成为大周的高级官员,较快地进入中央统治核心。 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内阁。 因此,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 都说会试是学子们鲤跃龙门的机会,但殿试后的翰林院馆选,在新晋进士们看来,也是不遑多让。 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毕竟会试落榜你还能继续考,三年又三年,一直到死都行。 但进翰林院的机会,却是新科进士们此生唯一的机会。 一旦错过,那是一生也弥补不回来的。 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在大周朝堂施展心中抱负的官员来说,庶吉士就是他们最快捷的通道。 杨文远自然也不例外。 若是皇帝的身体安好,吃嘛嘛香,他若是外派也没什么打紧的,毕竟有杨家的背景在,最多几年他就能重新调回汴京。 但偏偏杨文远是个挂壁! 不过却有些不彻底…… 众所周知,所有电视剧都会有意无意地模糊时间和故事线,往往你仔仔细细的看完了一部剧,最后也没弄清楚主角们到底多少岁,从开头到结局过了多少年。 说不定一个镜头一闪,几个月就过去了。 屏幕突然是一黑,一两年就过去了。 而杨文远看电视剧时,又是个向来喜欢倍速的,别称“不快进不舒服斯基”,更是有许多细节记不清楚。 自然,杨文远也是忘了皇帝到底是此次科考后的第几年驾崩,反正不是三年后,不然齐衡也等不到恩科了。 但是这也说不定。 毕竟原先是屏幕里,按照剧本演的舞台剧,而自从杨文远来后,他的一举一动,都让很多人,很多事发生了改变。 不说面目全非,但很多事也是乱糟成一团。 不过杨文远也不后悔就是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