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间谍教育-《盛唐再临》
第(2/3)页
间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兵书《六韬》之中,在其第三卷《龙韬》中曾这样描述“间谍”:“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简单的一句话,把“间谍”背后所蕴含的词意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多部兵书,都有对间谍的描述和记载。但真正对间谍活动及其理论进行完整论述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论述间谍理论的书。
而在更早的夏朝,就已经使用间谍进行活动了。
在夏朝的历史上,曾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太康失国。有穷后羿与寒促相继夺得了大权,并对夏王室进行了追杀。少康作为遗腹子被母亲带到了其母族有仍氏,长大后的少康积极组织夏人准备复国,但此时中原已经有了近四十年无王的状态,复国的难度非同一般。
就在少康为完成复国大业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女艾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左传·哀公元年》中有“少康使女艾谍浇”的记载。
女艾本是夏朝的一位女性将领,她潜入寒浞的统治区,刺探各种消息,并将之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少康,使得少康抓住了宝贵的时机,一举成功,完成了夏朝的复国大业,实现了历史上的“少康中兴”。
“……由以上的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来,间谍的职能和作用,与我们常说的斥候,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一名合格的间谍,却要比斥候要高等级的多,所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比斥候要多得多。”韦仁实继续对底下的众人讲道:“身为一名间谍,除了必须具备犹如斥候那般精锐中的精锐那般过硬的军事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些能力,包括:伪装能力、获取信任的能力、身份行为匹配能力、超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超强的应变能力,情报的搜集和分析能力……”
“你可以是街头的贩夫走卒,摇身一变,又是市井乞儿无赖,眨眼之间,又已经是高官宦达,一个转身,又变成了豪商富贾,下一刻又成了云游的道士,一转瞬又成了得道的高僧……而无论你以哪种身份示人,都不会引起别人对你当前这个身份的怀疑,因为你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神态,哪怕是一个表情眼神,都完全符合你当前所扮演的身份。”韦仁实说道:“而必要的时候,你又能过进行高强度高爆发的战斗,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与脱身能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