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建议一经提出,首先就受到了杨宇卿的质疑。 武科不选拔文武兼备的将才,转而专注不需要头脑的莽夫,这有什么意义? 受限于思维固化和时代局限,杨文远知道,若是自己明说自己重提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层武官,这肯定不被任何人理解。 杨宇卿不认同,那些诸如英国公、宁远侯之类的武勋大佬,肯定也不会认可。 对此,杨文远另有一番解释。 “武科为什么要选拔良才? 不提难以找寻,就单论若是选拔出了,岂不是同我们武勋子弟争权夺利?” 这一说法也是说到了武勋们的心坎上。 他们之前也是对武科并不乐见其成。 甚至在武科罢停一事上,他们也出了不少力。 毕竟大周本就崇文抑武,军队里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武科和科举一样,最后都选出了大量武进士,那毫无疑问对武勋而言是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有了科举的前车之鉴,武勋们对于武科的看法,都是觉着还是罢停了好,免得丢了自家饭碗。 而杨文远的观点就很新颖。 不选良才,就要中低层的武官! 这样一来,岂不是既能补充新鲜血液,还能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权力?! 诸位军中大佬听到“杨宇卿的观点”,一时心里都有些动摇。 “不懂谋略的武官天花板就在那摆着,很难动摇到我们的地位,诸位应当心里都明白。 而且就算其中出现了一两个幸运儿,我们也可以通过联姻、收徒的方式将其纳入麾下,自然也能成为我们自己人。 一代两代后,恩情自然消!” 而这时“杨宇卿”再次抛出一个观点: “此次灵州之战,我们自家子弟肯定要大量参与其中,但若是有了新科武进士的加入,我们子弟的流血牺牲恐怕能大大降低!” 此话一出,所有的武勋们都没了反对声音。 这么多年的岁赐、岁币,还有伴随而来的文官嘲讽,武勋们心里都憋着气呢,所以灵州之战的旷日长久,和舍身殉国是可预见的。 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但若是其中的牺牲能少一些,那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因此,武科重开的奏章当即上表。 并且立马提上议程。 而官家和文官们看到这份奏章,不由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看到最后的武进士官职,建议授予官阶: 武进士——承信郎,从九品 武状元——忠训郎,正九品。 没了! 没错,就这两个! 选拔条件降低了,但同时官职也相应降低。 还附带着一条立马入伍历练的指标。 这与其说是重开武科,不如说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军队选拔。 相比于募兵提了点档次,相较于原本武科则大大降低。 对着这奏章端详了许久,诸位阁老们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犹犹豫豫讨论了许久,还是没得出个结果。 不过最后看在是杨宇卿提名的份上,官家和文官们才应许。 不过只答应明年先试行一次,之后再做打算,颇有些打发臭要饭的既视感。 至此武科事成。 明年科举殿试后,便开始加急办理。 武科的具体考试日程还在商酌,不过大致框架已经确立。 按照原本武科的模子,设立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核制度,至于教材书只有一本《武经七书》,还正在删减中。 至于考试时间,则预定在明年冬初之前完成。 一月一试,就武科来说时间很是充裕。 只有贴合自身利益。 任何看似不合常理的诉求。 最终也能征得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这一场修改后的武科,渐渐拉开帷幕。 …… 杨文远告知王若弗这件事,其实也不在乎什么泄不泄密。 毕竟等这段时间关于武科的具体章程确定好,朝廷就会开始对外放出武科重开的消息。 可能会晚那么一两个月。 不过就算被人知道了,对于杨家而言也只是件无伤大雅的事。 随着杨家圣眷正浓,言官们如同苍蝇闻……如蚁附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