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孩子什么都好,尊老爱幼,喜欢学习,但就是调皮,一玩起来就很疯,唐月雯不舍得打,只有姜玉楼能管的住。 “什么,他又欺负人?不行,看我不收拾他!” 姜玉楼急匆匆走了,然后众人隐约间听到孩子的嚎啕大哭声。 …… 95年,于华继《活着》后,又在《最文学》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于华这几年老得意了,《活着》大卖让他直接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这部小说更是在姜玉楼的推荐下,被国际名导张亿谋拍成了电影,并且参加了46届戛纳电影节,更是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 电影的大火带动了小说的热卖,之后又在姜玉楼的牵线搭桥下,由兰登书屋将小说带到了国际市场。 不过,他知道这都是姜老师的功劳,也不敢自得。毕竟相比自己,姜老师在国外实在太成功。君不见《侏罗纪公园》在全球上映后,豪取十三亿美金。 没法比,没法比啊! 咳咳,扯远了。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后,不出意外,再次震动文坛。 小说背景发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讲述了许三观为了娶亲,救治重病的儿子,为了郑重款待贵客,为了不被饿死,为了生存而卖血的经历。小说中许三观用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曲折和艰辛。 靠着这部小说,《最文学》当期卖出了接近两百万份,为今年之最。 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的出现预示着余华已经“告别虚伪的形式”,真正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现出来了。 小说爆火后,就有记者报道了现实生活中“艾滋病村”的新闻。由于卖血过程不规范,整条村子的人都得了艾滋病。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卖血的危害,间接拯救了不少无辜的生命,也算是小说的现实影响了。 不过小说火了后,也惹恼了一些人,并对《许三观卖血记》在国内的影视化产生了不利影响,不过这是后话。 生活好了,于华却不准备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想要继续奋斗。他本身就是个有才华的人,又很努力,在最文学出版社这么多年,也深受同事们的信赖,最终姜玉楼决定让他当《最小说》的主编,也算对得起他这些年的努力。 …… 96年,关于姜玉楼的一件事,再次让本已专心经营的他站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这一年多十月份,诺贝尔文学奖的甄选委员会公布了获奖者,正是华夏的知名作家姜玉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