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幕府的反应-《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第(2/3)页

    明郑已经做好的应对的准备,此时日本方面因此迟迟没有接到明郑方面的回应,且发觉大明赴日商船的数目也出现了暴减的趋势,所以幕府判断认为明郑可能是拒绝了己方的要求。根据递交给明郑的照会的内容,幕府应该立刻对明郑实施绝交和商业制裁以及军事打击。

    然而事到临头了,幕府内部又有人出现了动摇。

    有人会惊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怎么还会有人动摇,是不是这些人亲郑?亦或是这些幕府大佬被郑藩收买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原因很简单,幕府没有钱了。

    日本元禄年间的世道,一言蔽之正由繁荣陷入慢性的财政危机。

    江户前期日本天下太平,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到了元禄年间,耕地面积已经增长到战国末期的三倍以上,再加上这一时期德川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将战国时期“六公四民”的年贡标准调整为“四公六民”。耕地面积增长了,年贡降低了,农民手中就有了钱。有钱了,消费就相应增加,这便刺激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幕府掌握的金银铜矿的产量居高不下,在三代将军家光时代幕府一度积攒下来六百万两的金银。

    可是经济的繁荣养成了奢靡浪费的风气,为了享乐,出产甚少的日本大量进口国外商品,而日本本身没有足够的货物外销,这一进一出便造成了巨额的出超。仅仅在庆安元年1648年至元禄十一年1698年这五十年间,仅明郑一方就从日本获得黄金一百三十三万七千四百两、白银十九万二千二百贯,可以说明郑之所以能在清廷的封锁下坚持下来并成功反攻,日本金银的流出居功至伟。

    但是对于日本而言,这些流入明郑和荷兰人手中的金银已经占到了庆长六年1601年以来日本百年金银开采量的四分之一,且日本国内的金银矿山的开采已经相继告罄,因此这一金银外流的局面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眼光的日本豪商集团才对卷走大量财货的明郑表示极端的不满。

    如果说金银外流只是长期隐患的话,四代将军家纲和五代将军纲吉的穷奢极欲去让幕府的财政出现了危机。元禄八年,为了保证幕府用度,纲吉同意了勘定奉行荻原重秀改铸劣币的建议,幕府籍此获取了数百万两的收益,但市面随即出现恶性通胀、物价暴涨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作为幕府中坚力量的七千六百九十余旗本和御家人陷入了生活困顿的境地。为了不至于动摇幕府的根基,在此前,老中会议上一直有对其进行救济的提议。

    救济是花钱的,打仗也是要花钱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