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年青的准尉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他们两个人还没有结婚……原本计划着下半年结婚的二人被忽如其来的命令打乱了一切计划。 “治邦,我们快要有个小宝宝了!记着一定要活着回来!” 漂亮地女学生望着自己的爱人深情说着。 “我一定回来!等我回来就娶你!” 被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惊呆的准尉紧紧的抱着女友深情说着,他有力的双臂似乎是想把怀中地女孩拥合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长官,到最后集合地时间,请您快上车!”一个宪兵打断两人的拥抱。 “治邦……”女孩不舍得拉着准尉的手,如雨点一般的泪水滑落了下来。 “淑云,我很快就会回来!”准尉用手轻轻的拭去女孩脸颊上地泪水深情的说着,然后义无反顾地跳上已经鸣响汽笛的列车。 “治邦!一定要给我写信!答应我!无论在任何地方!” 女孩追着缓缓驶离的列车用尽全力的哭喊着。 “我一定给你写信!”从车窗伸出半个脑袋的准尉对着女孩大声喊到。 “我和宝宝等着你回来!等你回来……” 那个女孩苦苦的追赶着火车,最后跪在站台上拼命地哭喊着…… “啊……” 刺骨的寒意让孙治邦从梦中惊醒,泛着恶臭味地营舍以及战友们的在睡梦中地呻吟声让孙治邦明白,那只是一个的梦,梦中地那个在站台上追赶着火车的女孩还是那么的美丽,她和那个尚未生正的孩子是孙冶邦撑下去的动力。 三个月前,孙治邦一名边防军少尉军衔,而现在他的身份是苏俄人的战俘。作为一名军人,他和大多数战友一样,都不愿意成为老毛子的战俘,曾经孙治邦和很多战友一样,都有过身陷入围时自杀殉国的念头。但在战场上炮弹震晕,再次醒来时,就已经身在战俘营之中。 早在第一天到达喀山的时候,就曾经有同僚告戒过孙治邦,千万不要成为苏俄人的战俘,因为他们的命运,往往比战死更为悲惨。当来到西伯利亚之后,他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在心里他恨苏俄人,但孙治邦明白,现在自己和战友们所遭受的一切,不过是苏俄人报复大家伙的一种手段。 两月前包括孙治邦在内的被俘虏的边防军官兵们,在手持步枪的苏俄红军的看押下,默默地排成队伍,用一周120公里的速度向寒冷的北方蠕动,每天只有在中午十一点的时候,得到两个水煮土豆,地面的冰雪是他们补充体力的唯一来源,如果坚持不下来,随时会被枪毙,没有人埋葬他们,野兽们会“处理”他们的尸体。 苏俄把劳改营设在人迹罕见的北方,即便战俘们侥幸越狱成功,也无法走出这百公里见不到人影的无人地带,尽管他们失去了西伯利亚,但是却没有失去北极圈。 “呼!” 已经醒来的孙治邦用力的搓了搓自己的双腿,试图让自己变得更温暖一些,被俘后那些该死的俄国人没收了除了随身衣物之外的一切物品,在这么冷的地方,他们竟然只提供了一些破毛毯,甚至没取暖的火炉。 “我一定会活着回去!” 孙冶邦从防寒服夹缝里取出折成数折的照片,看着照片上那个梳着两个辫子的女孩,在心中默默的说道,削瘦、枯黄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坚毅。 “长官,赶紧睡会吧!明天不知道还要干多长时间的活!” 睡在旁铺的战友在起夜时看到未睡的长官,轻声说了句,尽管大家在这里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是大家仍然在坚持着,尽管大家是战俘,但是却仍然保持着过去部队之中的官兵等级秩序,这或许是现在这里并没有生混乱的原因。 相比寒冷的战俘营舍,看守红军的宿舍内无疑如暖春一般,这里本就是一座煤矿,充足的燃料使得这里的红军官兵可以享受到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大城市的居民无法享受到的温暖,在城市之中,大多数平民自革命以来就没有得到过会何燃料供应,煤要优先供应工厂,生产宝贵的战争物资。 在暖和的基律纳煤矿的指挥员办公室内,唱片机播放着优美的旋律,几名基律纳煤矿劳改营地军官正在庆祝着他们的成功,基律纳煤矿的的产量已经从过去的每天450增涨到120,远远超过战前产量的一倍,甚至于连莫斯科地乌米扬诺夫都电庆祝他们的成功! 没有人会在乎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煤矿每天都有反革命分子、战俘地尸体被运到旷野中喂狼。 “铃……” 这时电话铃响了起来,正喝着伏特加和下属们一起庆祝着自己的“功绩”的沃洛达格接起了电话。接到电话的沃洛达格突然变得非常恭敬,随后脸上露出了难以言表的兴奋之色。 同志们!我们在南方取得了胜利!邓尼金匪帮已经军击败了!现在邓尼金的那些残兵败将正在向克里米亚逃窜!相信到了春天,我们就能赢得国内战争地胜利!” 一放下手中的电话,沃洛达格便兴奋的向自己的下属介绍着刚刚收到的战况报告,在喀山击败了沙皇阿列克谢的走狗以及中国侵略之后,苏维埃已经赢得了整个生存。 八月革命后,邓尼金与科尔尼洛夫等人在北高加索组织效忠临时政府地“志愿军”,19177年11月出任“志愿军”司令。并开始在其盘踞的地区建立地主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1918年,当阿列克谢向苏维埃政权动进攻时,邓尼金也同时呼应。在沙皇地军队越过乌拉尔后,邓尼金兵分三路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和察里津。7月3日,邓尼金布进攻莫斯科的命令,1C月中旬甚至一度占领图拉,离莫斯科只有200多公里,甚至于比沙皇地军队更接近近莫斯科。 尽管效忠临时政府的军队更接近莫斯科,但是在乌米扬诺夫等苏维埃高层看来,最大地威胁来自喀山的沙皇军队以及中国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高层作出了先东后南的战略决策,同时乌扬诺夫在《真理报》上出“一切为了东线”、“必须全力粉碎傀儡阿列克谢”的号召。 在南线始终处于被动的防御,直到在喀山击败了沙皇的白匪军后,红军便开始从喀山抽调大量的军队南下作战,仅不过一个多月,就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