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知识?方法?能力-《百感小集》


    第(3/3)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干:对诗意和艺术特色解说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的感叹。

    b、此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腐朽统治的不满,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封建王朝没落的惋惜之情,这是封建文人忠君思想的体现。

    、这首诗与《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思想感情一致,与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的抒情方式一致。

    、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道题难度较大,也有综合性,既有内容又有艺术特diǎn,还要与其他两首诗比较。答题的思路是什么呢?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他们各抒己见,归纳有1联想诗人的时代背景2作者个性及经历3释字面抓关键词语(“野”、“斜”等)4典故(王谢堂)5四句诗连起来分析6另外两首诗的分析7三首诗比较异同。有的教师在评讲题时,只是对对答案或只说说结论,并不给学生讲为什么和怎么得来的,学生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就糊涂着,学生对此是很反感的。讲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学生才能模仿去做,无形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像选择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蕴蓄着很复杂的道理。因为你在讲明是怎么回事时,是通过一步步推导过程,是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着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磨练,他获得了许多营养,逐渐地健壮起来。第五个办法是重实践多训练。邓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一切认识都来自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这些,都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阵地,学生只有反复地实践(练习做题)才能掌握技能,还可以使技能达到熟练技巧的阶段。所谓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指此。因为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不断地循环往复,逐步地拓宽思路,不断地印证知识,不断地学会操作方法,熟能生巧。最后,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综上所述,尽管知识、方法、能力各有各的特色,作用及传授方法、培养方法,但它们无一不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是密切联系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为“技能与技巧的获得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不能只是盲目地模仿”,“而没有相应的智力与能力,要学好知识也是不可能的”,“知识能力的获得又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实施,否则,效果不佳”。“正确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加技巧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见,知识、方法、能力三者谁也离不开谁,它们相辅相成,缺了哪一个,它们各自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三者要一视同仁。

    (2000年3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