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新人的待遇-《发光时代》
第(2/3)页
因为以上这些他统统都不清楚,所以对下一步的加印数量他也不好下决定。
正在于敬奕愁眉不展,大家焦急等待大气都不敢出的时候,王静雅推开会议室的门走了进来。
王静雅走到于敬奕身边,开口道:“总编,我想我找到原因了。”
“哦,怎么回事?”于敬奕闻言,立马坐直了身体。
在坐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也齐齐看向王静雅。
“主编,你看这个。”王静雅将自己手里的几张报纸递向了于敬奕。
“人民日报?”于敬奕有些狐疑的接过王静雅递过来的一沓报纸,第一张就是人民日报。
“总编你看。”王静雅指了指报纸上的一篇文章。
事实上,不用王静雅指,于敬奕就已经看到了那篇文章,因为太显眼了。
不但是这篇文章的排版显眼,字体大的显眼,还因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对于出版界来说太显眼,不应该说是光芒万丈才对――因为这人是杨振云。
说起杨振云,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一手挖掘出了当今三大畅销书之王,或者只要文章被他评论过的人就会大火等等。
殊不知杨振云对国内当代文坛曾作出的四大开创性贡献:
1975年,杨振云将修辞学知识与趣味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修趣学”理论。原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语言学大师朱保全认为:“《修趣学》是一部创新之作,填补了文学理论中的一项空白。”
1978年,杨振云提出了“图像诗”理论,对当代图像诗歌进行了全新的开拓。他本人也被被诗人、作家、学者赞誉为“诗坛奇才、“当代图像诗歌代言人”、“杨振云的诗,确实有创新的元素。”、“开大陆当代图像诗创作之风气者”、“大陆当代图像诗歌的推动者与领导者。”、“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等等,其作品被海内外一些大、中学校选作教材,影响深远!
1980年,杨振云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文学创作公约――《新文学创作公约》,这部公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82年,杨振云提出了第一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评价标准《关于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的评价标准》,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一直到现在,这一标准仍是国内最为系统、最为全面、最有深度、最具操作性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评价标准。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有很多人都说杨振云的这‘四大贡献’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错误。但瑕不掩瑜,杨振云在当代文坛上的‘开创性’是闪闪发光的,他对当代文坛的贡献,或者说影响,是当今任何掌握话语权的人也否定不了的,他的贡献对国内广大的文人和读者不断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毫无疑问,杨振云是国内文坛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不惜花重金想请求杨振云帮忙评一下作品或帮忙推荐一下。
更有传闻甚至还说有人曾开出了千字五十万的天价求他写帮忙写一篇评论,但杨振云都未予理睬,连拒绝都懒得说。
除非是他自己特别欣赏的年轻作者,或者是老朋友什么的有一些好的文章他才会动笔写起评论。
然而现在,他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力推秦歌的《小王子》,可见他是多么的看好秦歌以及秦歌所写的这本《小王子》。
“这,这是真的!”于敬奕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王静雅。
“虽然我也不敢相信,但是我刚才确认过了,的确是真的!”王静雅肯定的回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