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伴随着机关改组的相关步骤,逐渐完善与结束。 新成立的十五个机关部门,工作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这就意味着,炎国这场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的军改,已经完成了先期全部的准备工作! 比如前两天和机关一道改组的“火箭军”,就是因为原本的大体框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工作,就能进行改组! 而像是从无到有,凌空出世的“联勤保障”部队。 还有七大战区,并十八个集团军的相关调整,因为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无可供参考的案例,这意味着相关的改组必须慎之又慎! 非有着十足的把握和准备工作,决不可贸然行之! 如今,机关改组已然结束。 而炎国本次军改的重头戏,也即将来袭! 其中,就包括叶科长期待已久的,部队大范围合成化改革! 还是那句话,师改旅,不代表着合成化改革。 任何把这两个观念,混为一谈的选手,都可以说是半吊子的门外汉。 事实上,现在炎国实际意义上的合成化旅级单位,基本上都会冠有“试点单位”的头衔。 甚至不乏试着试着,就特么试了十几年的单位 但这么多年的“试点”下来,炎国在部队合成化这个领域,可以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再加上112师,已经展示出了合成化部队,将要列装的装备,在实战当中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没错,炎国军改的下一步,就是部队合成化改革。 这意味着炎国的陆军部队,将朝着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目标,迈出扎实而又有力的关键一步!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为啥部队合成化改革,要先于集团军和战区改组进行。 因为这是十八个集团军,要改组为十三个集团军的先决条件。 别看在改组过后,各个集团军的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各个集团军,加起来的总体人数,相较于之前,肯定会有所下降。 巧了。 不管是师改旅,还是合成化改革,都是“精兵简政”,变相提高战斗力的步骤。 因此,合成化改革,肯定要先于战区和集团军改组进行。 要不然等到摊子铺开了,各个集团军人数一个比一个臃肿,装备什么的还都没有变化,这改了个什么劲呢? 可这又带来了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谁先改,谁后改。 并且先进行合成化改革的单位,其事迹,过程,经验,都需要进行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模板”,让其他要接受改革的部队,有样学样。 毫无疑问,这个任务,最后还是得扔到机关头上。 或者说机关出人,起监督领导作用。 同时在各个合成化改革的试点单位,抽调人手,共同完成这一盘“棋。” 而同时进行合成化改革的部队,肯定相当之多,机关要派出去的干部,也不是会是小数目。 而负责这个任务,同样是机关的新成立的十五个部门之一。 内部称呼,“改编办。” 眼看着工作马上就要展开,自己手底下的干部,却是明显不够用。 改编办的主任急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可特么人手这个东西,也不是着急就能变出来的啊? 最终,改编办的主任,将注意,打到了从其他部门,借调干部的身上。 并且改编办主任,要借调的头号人选,就是咱们刚刚出尽风头的叶科长! 没错,转来转去,这个任务,最终还是落到了叶科长的头上。 一来,叶科长出身于112师和蓝军旅,对于信息化战争和合成化改革,属于是全军走在最前列的现役军官,用于负责这个任务,可谓是恰如其分。 二来嘛. 就是因为叶科长,现在实在是没啥事了. 本来宋春东给训练监察局定下的目标,就是在新年前完成培训,以便于年后开展工作。 谁曾想来了个叶科长这么一个大卷B,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培训,甚至就连计划年后开展的“工作”,都特么干完了! 而其他干部的培训,还在继续呢! 可短时间内,也不需要叶科长再次出马。 这就到导致在叶科长写完总结报告之后,叶科长,反而成为了训练监察局中,一个独特的“闲人。” 在机关待过的同志都知道,机关部门,可以有庸人,可以有蠢人,但是特么绝对不能有闲人! 绝对不行! 最终,在两盒茶叶,并且老连长默许了的前提下。 宋春东“含泪”找来了叶科长,打算让叶科长出去“锻炼”一下。 听闻此讯,刚刚提交完总结报告,正琢磨着啥时候让父母来一趟燕京,见见未来儿媳的叶科长,当场就懵逼了! “什么玩意?” “改编办指名道姓,让我过去干杂活?” 一听这话,收了“好处”的宋春东,轻咳一声,表情有些尴尬,但还是对着叶科长纠正道。 “不是干杂活,是借调!” “小叶啊,咱现在可是机关干部,得注意用词!” “而且去改编办,也不是啥坏事。” “你也知道,改编办级别低,职责重,负责部队编制改组一盘棋。” “你去他们那边锻炼一段时间,对你自己也有好处!” “并且咱们局里现在也没啥要紧事,工作还是要等到年后,才能具体展开。” “看你这个闲不住的性子,去改编办待几天不是正好吗!” 面对宋春东的“循循善诱”,叶科长压根就不吃他这一套! 平日里都是他给别人画饼,什么时候轮到别人给咱们叶科长画饼了? 当然,叶科长之所以对改编办的借调,有些抗拒,还有一个原因。 “局长,您的意思我明白。” “可是吧我才来咱们局里几天呐?” “这就要去别的部门,借调工作” “一时半会,我有点不好接受这个消息.” 借调,这两个字对于体制内人员来说,就是悲剧的代名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