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轻轻的出了口气,叶营长正准备还礼回应之时。 结果却看到了令他颇为惊诧的一幕! 路然的口令,原本只是下达给无人机营的战士的。 但下一秒,周围其他单位的战士,干部,纷纷自发的举起了右手,朝即将告别蓝军旅的叶营长,敬上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一礼,无关口令! 只因发自内心的敬意! 到最后,就连老满和马荣华,也破天荒的举起了右手,朝着级别远低于自己的叶营长,主动敬礼! “小叶,一路保重!” “再见!” “营长/叶营长再见!” 听着周围一声声或是充满不舍,或是充满敬意的告别之声。 叶营长感觉自己的喉头突然哽住,想要说点什么,却是发不出声音。 某部家喻户晓的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中,有过这样的观点。 一支部队的气质,往往和他的指挥员,尤其是首任指挥员的气质,息息相关。 这种气质,会随着部队一直传承下来,哪怕这位指挥员将来离开了这支部队,这股气质,或者说是痕迹,同样会在这支部队,长久的流传下去。 这,也就是常人口的,“军魂”。 对于现在的叶营长来说,尽管他并不是蓝军旅的最高指挥员。 但作为蓝军旅存在感,仅次于老满,甚至比蓝军旅的参谋长,还要强的叶营长,毫无疑问,同样在蓝军旅,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气质与痕迹! 面对众人的告别。 叶营长感觉自己有千言万语梗在心头,最终汇聚成了轻飘飘,但又仿佛重若千钧的一句话。 “同志们。” “再见。” 引擎轰鸣,黄沙滚滚。 注定不会在同一单位,久待下去的叶营长,还是暂时的告别了蓝军旅。 但这一年内,叶营长在蓝军旅创下的种种壮举,必将伴随蓝军旅的存在,坚定而又久远的流传下去! “小叶,你到燕京了吗?” 听着电话中老连长的询问,还在动车上的叶营长,看了一眼时间,这才对着老连长态度恭敬的回道。 “首长,我还在动车上。” “大概二十分钟之后下车。” 闻言,电话那头的老连长点了点头,又对着叶营长继续说道。 “训练监察局的具体位置,我已经给你发过去了。” “这边机关刚刚改组,一大堆事情要忙,我就不派人去接你了,你自己去报道就是。” “是!首长!” 电话挂断以后,一身戎装的叶营长扭过头,看着窗外飞速变换的景色,怔怔出神。 说句实在话,老连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自己打了这么一个电话。 足以说明老连长对于自己的重视。 而叶营长,现在最应该要做的,就是“识时务”,不能辜负老连长对于自己的这份看重,以及厚望。 至于叶营长该怎么“识时务”. 简单!察他就完了! “草原五班”的故事,都能够被搬到屏幕上,成为千家万户,茶余饭后的消遣。 就证明这种情况,在部队当中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各种后勤,保障性质的单位,百分之八十都存在这种疏于训练的情况,甚至就连第一年的新兵,在这种单位里都敢不叠被子,内务卫生也是随便糊弄了事。 也就只有遭遇检查的时候,才会临阵抱佛脚,做个样子出来。 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说全都是人的问题。 跟环境的因素,同样密不可分。 强如“五班长”,曾经也是团里数一数二的“兵王。” 在“五班”待久了,不也渐渐地开始和其他人,同流合污了吗? 但这,绝对不是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更不是当事人试图蒙混过关的借口! 借用迅哥儿的一句话来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单位偏远?人迹罕至?就可以疏忽训练,不把作风当回事了? 说这句话之前,先看看炎国几十万边防军人,先问问他们答不答应! 论人迹罕至,单位偏远,环境恶劣,谁又能比得过边防单位的战士们? 可为啥边防单位里,从来就没有过“草原五班”的情况发生呢?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正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坏的作风一旦养成了,后来者想要改变,自然是难上加难。 如此,才彰显了炎国几十万边防战士,数十年如一日,为守卫祖国边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可贵。 对于这种单位,叶营长自然是发自内心的尊崇。 说句毫不夸张的话,炎国这几十万边防战士,才是最应该享受“草原五班”待遇的人。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甚至耻于和草原五班相提并论。 并且叶营长在心里,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那就是趁着这几年的时间,借助职务便利,走遍炎国大江南北,所有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的边防哨所! 这样的事情,有没有人做过,叶营长还真不知道。 但无论如何,叶营长都愿意做这个“苦行僧。” 并且每次巡查完毕,叶营长都会整理一份报告,让各个平日里不为人知的边防哨位,事迹能够广为流传。 如果可以的话,叶营长甚至还想写一本书。 书名很简单,就叫《炎国边防路》。 对,是路,不是录。 至于众多像“草原五班”的后勤和保障单位. 啥也不说了,你看咱们叶营长,不对,是叶科长!察不察你就完了! “尊敬的旅客,列车即将到站.” 听着提醒列车即将到站的提示音响起,叶营长这才回过神来,站起来整了一下着装,准备下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