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7章 佛系青年遐想-《壮士,干了这碗鸡汤》


    第(2/3)页

    后者,是喜欢一个人过,是态度。

    究竟是过上了喜欢一个人,还是喜欢一个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领悟的深意也是不一样的。

    甚至像纪学锋曾经深深地怀疑过,自己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寻求过自我心理救赎,看了很多、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从爱情心理学,到生活心理学,到各种变态心理学。

    这样一种追问,寻求内心的真我,有时并不一定能完成自我救赎,而是更加让自己陷入恐慌。

    或者说,本来没有问题的,最后真有了问题。

    在追求一些学术的境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熟知的牛顿,看过关于牛顿的,一定清楚,牛顿为什么后来并没有发明什么了。

    因为他追寻神学去了。

    为什么?

    因为在追求科学的至高境界,或许,他看到的是无垠的边界,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让他陷入极度的痛苦。

    唯有换一种方式,追求所谓神学,从神的角度去解释,说不定就迎刃而解。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

    科学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或者说,就像人总要面临生老病死,那么,终有一天,死亡降临。

    死亡的尽头是什么?

    佛家解释,是轮回,是转世。

    死亡之后,进入六道,重新打回原形,通过轮回,投胎转世,重新做人。

    这样一种解释,似乎解决了生命的尽头是新一轮什么的开始。

    或者说,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姿态存在。

    存在于虚无浩渺的六道轮回中,每一个轮回,都是每一场生命的旅程。

    也就是说,生命无休止,存在悠久的轮回之中。

    为了更好的轮回,佛家又定义了因果循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的因,善的果。

    种恶因,结恶果。

    从这样一种善恶因果循环,进一步约束人的行为。

    或者更为直观的描述天堂与地狱,善者,死后入天堂,恶者,死后下地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