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不做武则天(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敏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刘敏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敏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

    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

    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

    仪式结束后,刘敏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

    三月,刘敏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敏的命,几天后,刘敏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

    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

    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

    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敏换上皇后冠服。

    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敏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

    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

    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

    仁宗来到刘敏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

    而上谥号之时,刘敏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九月,仁宗下诏,刘敏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

    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敏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

    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敏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敏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

    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

    三年后,杨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章惠皇后。

    刘敏在弥留之际,回想她65年的风风雨雨;真是感慨不已。

    中国历史上的权力女性不少的,伴随着她们而来的有数不尽的争议;毕竟女人从政并且呼风唤雨,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少见的。

    关于权力女性,她们的掌权往往都和男人的后宫联系在了一起;最后又将权力交还给男性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哪个朝代女人当政最多?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唐朝或者是清朝,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宋朝。

    宋朝享国319年,至少有八位女性长期临朝称制;这其中还不包括垂帘听政时间较短的宋仁宗皇后曹氏。

    可以说,宋朝才是一个真正的女性掌权的时代。

    而宋真宗皇后刘敏正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

    由于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广为流传,刘敏(娥)在民间名气颇高,被塑造成一个奸诈狡猾、蛇蝎心肠的恶毒女人形象,这其实只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加工,历史上的刘敏绝不是这样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