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西北告急-《一人一剑,我镇守孤城七十年》


    第(2/3)页

    建在安西对面的沙上之城,被命名为“镇西城”,意思即为“永镇安西”,并很快发挥出了战略性的意义。

    次日,几千辆骡车从景国开拔,进入镇西城,将一车车的军需物资卸下。

    战刀、长戟、大盾、弓箭、甲胄……景军几乎所有的库存都搬了过来,因为不止要自己用,还要供给梁军。

    毕竟这座镇西城是人家建造的,景军相当于借用,需要付出代价。

    数日之后,一座物资充裕、防守森严、驻扎十万大军的战争要塞就成型了。

    这里,将成为梁景两国进攻唐国的基地。

    苍凉的号角吹响,混杂着大漠之上的风沙呜咽,于西北的天空中回荡,好似一曲最后的哀歌。

    很快,梁景两国重兵扣关,唐国西北告急,消息传开,举世皆惊。

    唐国四面受敌,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显得更加紧缺,一下子从均势变成了劣势。

    独臂将军高寒青坐镇西北防线,带领北庭军迎战,与景毅王交战上百回合,不敌败退。

    沧海客紧抽调两名散修尊者去西北,结果被林均和萧季平击败。

    唐军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放弃多座边关,节节败退。

    很快大半个朔方道沦陷。

    多年以来,西北都是唐国最稳定的边疆,打仗一般都在安西打,西北腹地不受影响,因此有大量百姓定居于此。

    突然遭受战火荼毒,百姓们大多来不及撤退,要么惨死在逃亡的路上,要么被梁景军队掳走,带到异国他乡当做苦力。

    高寒青气不过,试图反击景军,却差点被景毅王和林均联手围杀。

    各国君臣得到战报,纷纷喜笑颜开,他们明白,唐国要撑不住了。

    各国大军纷纷跟进,从多条战线上施加压力。

    唐军被逼得喘不过气来,根本防不住这么多敌军,一边拆东墙补西墙,一边步步后退,收缩防线。

    形势急转直下,唐王李天阳一夜白头。

    “唐国要亡了!”

    类似的舆论迅速传播开来,一时甚嚣尘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