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电影里,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是整部影片的背景。 近景中,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记者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主角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 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伤兵营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 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力车夫,因为矮个子的原因才当了兵,结果刚当兵就遭遇了灾难。 然后从开始的抱怨,到同生共死的逃亡,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亲眼见证更加残忍的暴行,又被记者委托神圣使命,被再次拯救后,拥有了负重前行的勇气,最后拿起来抢,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这些才是主角作为一个个体,在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 这在西方视角下,个人成长是最被看重的。 而同样的东西在东方视角下,也许是主角最后拿枪,加入了集体,英勇抗击才是重点。 但在西德尼看来,这最后的一幕妙就妙在,西方人看到了西方人喜爱的,东方人也看到了东方人喜爱的。 可以说,路平安这回算是完美解决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平衡,同时又巧妙地借用超高技术水准,将历史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而且这样的展现,谁都没法视而不见! 西德尼不禁感慨:不愧是路平安! 然后开始鼓掌。 接着其余人同样鼓掌。 哗啦啦啦啦啦 影院灯光亮起。 众人纷纷鼓掌。 这是送给电影最纯粹的尊重。 一部超高难度的一镜到底电影。 完美展现了技术和美学,又能实现和剧情的完美结合。 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至于影片还能不能参加奥斯卡? 用西德尼的话说就是:“这样的电影要是不能参加奥斯卡,本届奥斯卡将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当天下午,关于此次观影的消息也在媒体上传播开来。 “西德尼:很高兴路导演能参加本次奥斯卡!” 第(2/3)页